![]() |
![]() |
![]() |
以爱国主义为主导,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
武汉职教 2007.3 总第82期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爱国才能爱家,一个人只有爱国才能是有道德,这也是为什么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的第一荣与耻是“以热爱爱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道理,德育的首要自然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作为德育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在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其他的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我们要善于挖掘它,运用它。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专生十分缺乏历史知识、地域概念和实际生活体验,对其进行正确“认识祖国”的教育特别重要,因此,应该在中专教学中加入历史方面的教学。仅就教育途径建议如下:
1、要通俗形象地讲清爱国主义的含义与内容。
中专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抽象的概念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乏味和厌学。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高深道理浅显化,将精彩情节形象化,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做法是要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之产生同感共鸣。如讲述“两弹”之勋邓稼先怀看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议,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的业迹。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2、要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提高对祖国的认识。
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奠定爱国思想基矗即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历史书籍,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引导学生重温中国近代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如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遗址、抗战展览馆,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影片、请见证人作报告等,使学生真正懂得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真正理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②寓教于乡土教材之中,使学生的爱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乡土教材对学生说能耳闻目睹,有具体感受,易于理解,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地理状况,了解家乡的特产及名胜古迹,知道家乡今昔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除了以上教学途径,我们更应该重视爱国精神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形式,要做到形式多样化,新颖化。具体做法我的建议如下:
(一)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经常开展爱国月、雷锋月等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带爱国回家等活动中得到教育,使爱国教育深入人心。
(二)重视升国旗仪式。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义式就是很好的形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不断激发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讲授人文、社科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开办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在校园文化中,注重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进行爱国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一)突出一个主题,坚持和弘扬创新主旋律。
1、巩固课堂阵地,把学校建设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小学思品课、中学思政课和职校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课堂阵地作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活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发挥各类学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示范、辐射作用。
2、把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极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当前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农村中小学以村为依托,城区中小学以社区为依托,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校长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加强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偏爱少数“尖子”学生,歧视后进学生,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同样光荣、同样有价值的观念。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师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事迹,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要切实把德育工作作为考核中小学教师的内容,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支持鼓励每一位教师为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言献策。
4、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努力增进德育工作新成效。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要树立德育实效的科学观念,把加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教育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长计议,统筹规划,分段实施,整体跟进。当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重点是在教育科研年主题年活动的基础上,注意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思路,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要以即将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程标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树立“三个贴近”观点,夯实学校德育工作基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多次提出的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个贴近”观点,非常适合学校德育工作,对广大德育工作者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贴近时代。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要求和对形式的基本判断,清醒认识青少年学生在法律意识、组织纪律、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切切实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地位,切切实实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用先进文化武装新的一代,要把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的教育进课堂。
2、贴近学生。正如一位名校长所说:德育工作就像人需要盐分,但不能叫人直接吃盐。德育工作不能纯粹是一种政治说教,一种体制的需要。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保障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和动力,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学生开始挑战传统的控制性管理,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德育工作者要能运用操作学生的语言加予引导,要提升、增长德育工作的知识,要多疏导、多给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文化风范。要建立几个基本观念,如提倡理解学生,填平代沟;多给学生一些信心,一些鼓励;关爱学生,德育实际上是爱的教育。
3、贴近生活。要开创生动鲜活的德育生活局面。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各类校内外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治师生情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际能力。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细化、逐项落实,并结合诚信教育,扎扎实实开展。说到底,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树立“三个贴近”观念,积极向终身学习者定位、转型,以良好心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
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任重道远,责任重大。特别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我们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专项理论探索,为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出谋出力!
张海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校址: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南湖路特1号 招生热线:027-87389752
学校网址:http://www.zyrokgq.cn/ 鄂ICP备10008486号-2 公安部备案号:42011102001531 技术支持:火神信息
Copyright ?2016-2024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