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有四招
武汉职教 2007.3
【内容摘要】中职学生学语文的状态不容乐观。拿什么来激活中职语文课堂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全面了解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激情教学,积极整合传统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目前萎靡不振的语文学习状态。
【关键词】激活 兴趣 细读 审美 活动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职学生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愿意开口说、动笔写;另一方面,有的语文老师教学有些程式化,凡课文讲解,必分解为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呆板,教学中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还有的玩手机,看无益的课外书等,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种现状,拿什么方案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激活方案之一:激发兴趣,让课堂洋溢语文的激情
上语文课,如果老师把认为的重点一一讲出来,全部灌输给学生,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一点收获也没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要么胆怯如鼠,一言不发;要么教师就自问自答;要么就多媒体一键到底等。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课堂上才能洋溢着语文的激情。比如说学诗歌,同学们诵读诗歌生硬无趣,有的扯着嗓子喊读,有的不张嘴不读。如何让学生热爱诵读?如何让诵读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我们可以尝试在诵读方式上融入音乐的成分,让“诗”可以“歌”起来,让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如教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我采用击掌诵读法。我一边诵读,一边引导学生击掌,时而缓慢,时而轻快,时而狂欢,时而高扬,调动学生们的身心与乐相和,此时学生们手舞足蹈、嗟叹咏歌,心驰神往,乐不可支。学生们就在这种敲敲打打中,学会了诗朗诵,而且还乐在其中。
教师在洋溢激情教学时,不可缺少是与此相关的幽默感,为课堂气氛奠定了基调。无可否认,教学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教师幽默、机智地调整好课堂气氛和教学进度。在授课时也需抑扬顿挫,用嗓音去强调归纳理解,用面部表情和举止去赢得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老师只有热情、感染力的教学,学生才能积极热情的参与,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活跃。
激活方案之二:文本细读,让课堂弥散语文的芬芳
文本细读,源自20世纪欧美文学新批评,曾经对文学阅读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它强调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微妙之处。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语文,可以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思想,用他们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的心灵(文本)世界,品味出语文的芬芳。当学生品味出语文的芬芳时,他们才会更爱上语文课。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乡愁》,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言来体会诗歌内涵的情味。我问大家,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可不可以用其他词语替换?学生说可以用“边”来替换,有“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我让大家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大家仔细的诵读,有的同学体悟出来了,说“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我让大家再次诵读,除了距离给人遥远之外,还要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兴致很高继续诵读,这时候,有个同学惊喜叫了一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让这个同学说,他说“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轻飘飘的,感觉厚度不够。我说这种感觉体悟得太好了。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反映。课后,同学们都说,没想到,几句诗句,里面竟然有这么美妙的东西。可见,通过细读文本,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感受和想象力,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悟到语文带来的芬芳。
激活方案之三:提高审美,让课堂飘洒语文的魅力
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泰山的雄峻峭拔,康河的柔波艳丽,空中楼阁的清新缥缈,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讲《我的空中楼阁》,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欣赏“我”的多姿多彩的小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小屋是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的空中楼阁”,这一幅幅美的画面,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
要激发审美情趣,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外露形象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所蕴涵的更为动人情趣之美。如讲授《我的空中楼阁》,在引导学生神游“我”的小屋获得美感后,应带领学生领会“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真正含义,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情志之美。这样,由感知形象的外在美,到感知形象所蕴涵内在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激活方案之四:开展活动,让课堂实践语文的美妙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学会阅读、写作、会话交谈,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会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篇挥洒自如的好文章。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比如说在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这篇文章,我在领导学生们赏析时,我抛下一个辩题:如果没有那次的偶然相遇,“我”父亲将来能不能成功?当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父亲不能成功,因为他是黑人,地位低下,又没有钱读书;有的同学说父亲肯定能成功,因为他认真、执着。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仔细研读了文章,研读了父亲,然后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争辩非常激烈,我鼓励每一种有见解的看法,归纳并分析学生们的各种观点,让他们更加全面了解作品。最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辩论的话题内容,写下个人的感悟,丰富和深刻自己的思想。可见,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开口说、大胆辩,既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活了语文课堂。
又如,我们学过小说《项链》、《荷花淀》后,可以开展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动笔写剧本。到了最后,我们可以挑选优秀的剧本来排演课本剧。一切都由学生动脑、动笔、动手,一轮下来,同学们对语文活动不但有热情,而且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们不但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大增,而且还体会到语文的美妙所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7期
2、理查德L·威伍:《激情,成就一个老师》,《中国教育报》2000年8月23日
杨彩云